提及“三十六字官箴”,相信很多领导干部都不会感到陌生。这篇只有三十六个字的箴言,其全文是: “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。公则民不敢慢,廉则吏不敢欺。公生明,廉生威。

碑文的首刻者是明代户部侍郎兼山东巡抚年富。而传承者中,功劳最大的当属广东连平的颜氏三代。
在如今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,有家“颜氏廉政文化展示馆”,馆里展出了颜氏祖孙三代以“三十六字官箴”为座右铭、清廉为民、勤政为民的一生。
“官箴”的发现者与第一位传承者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颜希深。

乾隆26年,乾隆 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,第五次巡视江南。对地方官员来说, 皇帝巡视是毕生难逢的良机。
若能给 皇帝留下好印象,直接可以少奋斗几十年。因此,地方官员接驾并陪同 皇帝巡视是头等大事,各省、府、州、县官员,也要全员上阵。
乾隆一行到达山东济宁州,此地却没见着仪仗队,码头也并不热闹,就连知州也没来迎驾。这可气恼了活动主办者和珅,将山东巡抚找来,臭骂一顿,命山东巡抚把颜希深及他的母亲找来接驾。

颜希深的母亲何氏就住在济宁府,很快就到了,见了乾隆 皇帝及皇太后却并不惊慌。乾隆瞠目圆瞪:“你可是颜希深的母亲?你儿子去哪了?”
颜母泣诉道:“前几日,济宁出现水灾,各县灾民纷纷前来哭诉,我见灾民如此凄惨,况且天子以民为本,所以自作主张,令我儿下乡赈灾,不料至今未归,耽误了接驾的大礼。”

这时的乾隆还不糊涂,被她这样一说,顿时怒气全消。俗话说:“国无民,何有君?” 乾隆非但没有治颜希深不敬之罪,反而对这个视民如子的知州,大加赞赏。
过了不久,颜希深匆忙赶来,只见他从头到脚都是泥水,面色疲惫,官容不整,见了 皇帝就叩头谢罪,说:“皇上巡视济宁的下扎早就收到,也做了准备,不巧运河决口,遂开仓赈灾。但灾民饥肠辘辘,你争我夺的场面很多,臣不敢不亲自监督,以致误了接驾供差的大事。”一席话又说得乾隆连连点头,称赞说:“他时可大用”。

果然,颜希深后来节节高升,先后出任湖南巡抚、兵部侍郎、贵州巡抚、云南巡抚,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,终年51岁,归葬广东长宁(今新丰县)锡场镇(现归东源县),入清代汉族名宦列传。